首页 都市小说 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

第一百七十六章 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

  第178章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

  霜月冷清,草木摇曳,隘口山风呼啸。

  城关之上,义军士卒架起了大量火盆取暖,光芒将关城上照的通明。

  金声裹着厚厚的毯子,坐在藤椅上闭目憩。

  忽然,一阵越来越嘈杂的喊杀声传来,惊动了城上义军。

  金声猛地睁开眼,以为是清军夜袭,可往远处一看,却空无人影,不禁心中奇怪。

  守城的义军将领急忙遣斥候出城探查,一炷香后,斥候回报,是五里外,有一支兵马正在与清军前锋交战。

  金声心中疑惑,不知是哪里来的援兵。

  “首领,咱们怎么办?”

  “情况不明。不宜擅动。”

  “是否接应一番?万一是哪路来援的义军可如何是好?”

  “再派人去探一番!”

  金声不敢大意,急忙再派精锐斥候前去探查。

  可还没等斥候走远,就见无数人影从远处本来,其后,清军正在衔尾追杀。

  城上守军顿时戒备起来,金声也是伸着脖子张望。

  前来的兵马约有四五千,正朝着关城且战且退。

  “首领,这定然是友军,快接应他们入城吧!”

  “是啊,您看那鞑子杀得太凶了。”

  闻讯上城的义军将领们你一言我一语,想要接应这支援军入城。

  金声却还在犹豫,城下的退来的兵马衣衫褴褛,兵器寡陋,一看便是拼凑而来的义军,只是不知道他们的来路。

  就在金声左右为难之际,城下跑来三五骑兵,当中护着一人,身穿蓝色圆领袍,腰间挂着香囊,脸上还沾染着几道血迹。

  “尔等可是金声麾下?”

  来人朝着城头大声呼喊道。

  城上的金声听到声音,瞬间浑身一颤,急忙三两步上前,扶在垛口,朝着关城下看去。

  “黄兄???”

  “金兄!你果然在此!是我,黄澍啊!”

  “真的是你,黄兄,你怎么来了?!”

  金声激动地拍打着墙头,声音颤抖起来。

  他与黄澍自十年前齐云山一别,已有十年未见,今日有幸重逢,只道这世事当真奇妙!

  “金兄,我听闻你在此举兵抗清,我自池州招募义兵,特来襄助!”

  “快快快,打开城门,接应友军入城!”

  金声连忙吩咐开城迎接,言语间难掩激动之情。

  士卒迅速开城,义军将领纷纷率兵接应,清军见状,攻杀更急,但奈何地形限制,施展不开,只能与义军绞肉。

  关城铁门打开,黄澍见状,挥兵直入。

  掩护的义军奋战清军,等待援军全部入关。

  金声见黄澍进来,急不可耐的准备下城相见。

  可刚走到下城的阶梯道口,却变故突生!

  进城的“援军”迅速控制了关城铁门,开始砍杀友军。

  城上的金声与义军将领们全部愣住。

  黄澍正指挥兵马堵塞下城通道,又分出一部,从背后袭击正在关城下掩护他们的义军兵马。

  正与清军追兵奋战的义军猝不及防遭遇背刺,两面夹击之下,义军瞬间崩溃。

  这时,詹岱率领的清军铁骑从山道拐出,叫嚣着朝着关城杀来。

  关外义军溃散,乱成一团,被清军一面倒的屠杀。

  金声还愣在城上,大脑一片空白。

  怎么会这样?

  黄澍......降清了?!

  这怎么可能!不,不是这样的!

  “首领,首领,下不去城了,咱们被堵在城上了!”

  麾下将领略带哭腔地呼喊着,关内,轮休的余部义军见丛山关已破,进退失据,纷纷朝着绩溪全速撤退。

  詹岱一路杀进了关城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黄澍正在关城内等候,见詹岱策马赶到,上前行礼恭贺道:“恭喜参领,妙计破城。”

  “哈哈哈哈,都是黄先生配合得好!”

  “叛军首领金声,已被我围困在城头。”

  “好!擒贼先擒王,拿下了贼首,叛军便会群龙无首,一战可定。”

  罢,詹岱就转向看望关城之上。

  两方士卒正在石阶上对峙,并没有动手,清兵也没有攻杀,应当是想迫降。

  金声表情扭曲痛苦,双手撑着墙垛,死死盯着城下的黄澍,眼神中充满了无限的疑惑与质询。

  黄澍麻木地与金声对视,面无表情。

  沉默,是今夜的哀伤。

  金声那疑惑的神情,就像是细针一般不断地扎刺着黄澍的心。

  良久,黄澍开口道:“金兄,投降吧!”

  “你......你......你竟降了鞑子。”

  金声依旧难以置信,当年那个三句不离国事,与他谈兵论政的黄澍,竟然屈膝投降了。

  曾经一起煮茶交心,指点江山,那个为国事奔波,意气风发的知己,变得彻彻底底。

  “金兄,大势所趋,连当年的三边总督洪承畴都降了,何必再坚持?”

  “你莫要再与我称兄道弟,我金声,断无卖国求荣之友。”

  金声咬着牙,捶打着城墙,知己黄澍,在他的心中,死在了十年前。

  黄澍神色悲哀,缓缓摘下了腰间香囊,高高举起。

  “金兄,这是当年你送我的白岳黄芽,我珍藏至今,你我今日,再喝一杯吧。”

  金声看着黄澍举在手中的荷包,顿时潸然泪下。

  这些年来,他时常能回想起二人曾经过的豪言壮语。

  时常对月感念,自己那知己或许正在某处为国家辛苦奔走,自己却帮不上他什么忙,便心中更加牵挂。

  于是当杭州传来了勤王诏命,他不顾年近花甲,毅然高举义旗,起兵抗清。

  可今日,他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轰然倒塌。

  “黄澍,念在往日旧情,放这些士卒散去吧。”

  闻言,黄澍看向了一旁的詹岱,征询詹岱的意见。

  “只要金先生命麾下所有兵马放弃抵抗,我还是那句话,不动徽州草木分毫。”

  “如若不然,这里,便会寸草不生。”

  詹岱冲着金声喊话道,他是多尔衮的心腹将领,所以秉持了多尔衮的理念,那就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毕竟杀得太狠,激起的反抗也就越激烈。

  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八旗子弟这两年损失太多,经不起再消耗了,能迫降就迫降,能不打就不打。

  他们麾下可是正白旗的精锐,还要考虑到朝中的影响。

  若是能不费兵卒便平定徽州叛军,那传回京师,必然使正白旗声望大涨,让摄政王多尔衮更得民心。

  “金兄,詹岱参领乃仁善之将,不喜杀虏,你尽可放心。”

  金声冷笑几下,心中暗道:好一个仁善之将,鞑子能有什么好东西!呸!

  但事已至此,再做抵抗也是徒劳,他便命士卒弃械投降,自己缓缓下城。

  黄澍上前,见金声拄着竹杖,想要上前搀扶,却被金声将手一把打开。

  詹岱没有再管,指挥清军打扫战场,清点战俘。

  徽东堑丛山关,就这样,被黄澍骗取,绩溪彻底门户大开,清军兵锋直掠绩溪县城。

  金声下了城,与黄澍并排而校

  黄澍斥退了身后跟随的亲兵,与金声独行,寻了关城内一处草棚,两人对坐。

  草棚简陋,但其中摆放着火盆,上面搁着茶壶,里面的水已经煮开,正呼呼冒着热气。

  金声此刻,心绪已经平静,十年太久,人,终究是会变的。

  眼前的黄澍已经不是他所认识的那个人了,这些年,不知道他在官场经历了什么,志气消散,意志沉沦,竟甘心为鞑虏走狗。

  茶壶中的水沸腾,黄澍拨弄着火盆中炭火,金声注意到,他破旧的蓝色圆领袍中,穿着上等的绸缎丝衣。

  黄澍打开茶壶,将自己那香囊解开,里面是当年他离开齐云山时,金声送给他上好的白岳黄芽。

  十年已过,新茶陈旧,早已不复当初颜色。

  黄澍捻出一撮茶叶,放入茶壶中煮了起来。

  金声瞥了一眼,又看了看黄澍,对方脸色虽然白皙,但靠近看,依然看得见细细的皱纹。

  十年不见俱老矣,一朝再会两不知。

  黄澍在草棚中捡了两个陶碗,用茶水涮了涮,便倒满煮好的茶水,递给了金声。

  “金兄,喝点热茶,暖暖身子。”

  完,便自顾自地端着茶水品了起来。

  金声也轻轻抿了一口,瞬间眉头皱了起来。

  苦,入口便是十二分的苦涩。

  这十年前的陈茶苦的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其中还夹杂着奇怪的味道,不知是发霉了还是沾染了什么。

  见黄澍却喝的津津有味,金声一时感慨万千。

  曾经两人对饮,交谈不止,今日再会,却相对无言。

  “金兄,好苦啊。”黄澍一饮而尽,口中回味无穷。

  金声一时间不知道他的是茶还是什么,点点头,没有吭声。

  “在大明的染缸里,谁也好不了。卢象升死了,洪承畴降了,就连南京那么多勋戚贵族也带着二十万大军不战而降。”

  “我这个的御史,还坚持什么呢?”

  “十年来,我亦飘零久。”

  “心累了,倒不如随波逐流,哪里做官不是做?”

  “我知道让金兄你失望了,可我就像是那磨盘上的一粒黄豆,要么成为豆粉被大用,要么成为豆渣被抛弃,没得选。”

  黄澍口中依旧是那旧茶的苦涩,望着棚外的明月,仿佛是在自言自语。

  金声望着黄澍的眼神有些复杂,他不知道黄澍这十年经历了什么,自然也无法去评判他的对错。

  但在大义面前,他实在是无法原谅黄澍。

  “你若是百姓也便罢了,可你是大明的官啊!你是大明堂堂御史,你怎对得起自己大明江山?”

  “呵呵呵,朝廷就对得起我们了吗?对得起百姓了吗?若是对得起,江北为何清军传檄而定?”

  金声被哽住,黄澍的话他有些无力反驳。

  他知道黄澍的是实话,朝廷失了太多的人心,连年加征三饷,百姓苦不堪言,交也就罢了,可这些饷银却也没有落到士卒手中,百姓仍然遭受战火之苦。

  所谓秦失其鹿,下共逐之。

  “也罢,你也不必劝我归降,你我已不同路,喝完这杯茶,便送我上路吧。”

  “金兄,写封信,让一那孩子降了吧,他还年轻。”

  “取笔墨来吧。”

  “不急,喝完这十年苦茶再写不迟。”

  金声点点头,黄澍为其续满茶水,两人各自默默喝了起来。

  冰轮高悬,清辉寒彻,来往清兵都奇怪的向草棚下的两人投来奇怪的目光。

  黄澍喊来自己的亲兵,取来了笔墨纸砚,金声在草棚中的木桌上,提笔修书一封,让黄澍派人送入绩溪县城,交给自己的门生江一。

  参领詹岱已经领着清军前锋两万尽数通过丛山关,抵进了绩溪县城。

  金声的亲笔信很快被清军射上了城头,已经得知丛山关被攻破的江一恰好在城头。

  得金声书信,江一声泪俱下,望着城外逼近的清军,心中倍感凄凉。

  他收好了书信,遵从了老师的交待,他召集城中义军各部将领,将储存的粮草饷银散尽,让他们自寻出路。

  愿意解散士卒的便解散士卒,不愿解散的就去往徽西祁门县与总兵范云龙汇合。

  绩溪县已经无坚守之可能,因为整个徽州府,没有官军,换句话,就是没有能来救援他们的援军。

  坚持死守,只会城破人亡,以清军的残暴,恐会被屠戮一空。

  江一理解老师的想法,事不可为,百姓无辜啊。

  是夜,绩溪四门大开,清军参领詹岱领兵入城,占领绩溪。

  城内三万义军尽数解散,江一揣着老师金声的信,只身前往丛山关,侍候在了老师的身边。

  詹岱也信守了承诺,没有纵兵劫掠,残害百姓,只是迅速更换了县署上下官吏,然后出榜安民。

  清军又在城中设立粥厂,施粥救济城中难民乞丐。

  后半夜,黄澍派人来询问如何处置金声,詹岱斟酌片刻,便下令将金声交予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处置。

  没有将金声就地处斩,一来是因为詹岱敬佩金声的作为。

  二来是因为考虑到金声在本地德高望重,轻易处斩容易激起民变。

  三来则是因为金声虽然没有投降,但也算配合,交给洪承畴处置更为合适,正好洪承畴现在正在九江,离得也近。

  黄澍得了詹岱的命令,愣了一下,没想到詹岱竟然将金声交给洪承畴处置,心中有些诧异。

  仔细一想,便觉得这詹岱未尝没有恶心洪承畴之意在其郑

  金声正在草棚中训斥着孤身赶来的门生江一。

  “你你,都了让你回家,为何要前来此处?!”

  “你这笨徒,真是气死老夫了!”

  “老夫已经是土埋半截的人,死不足惜,你正值大好年华,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黄澍在草棚外,默默看着金声训斥自己的爱徒,轻轻叹了一声。

  江一自幼家贫,早年丧父,他只能以教书为生,赡养老母与弟弟。

  后来因为才学奇异,仰慕那是在复古书院讲书的金声,便拜入了他的门下。

  十年前,在齐云山上,也有过一面之缘,那时候江一还浑身书卷气,满身朝气。

  如今再见,却也是满面尘霜,鬓已星星,浑然不似四十岁的中年人。

  “金兄,现在詹岱不在,我尚可送一离去。”

  黄澍上前,对着金声道。

  金声止住了话头,犹豫了一下,点头道:“我乃首领,杀我便是,与他无关,劳烦你送一离开。”

  “我不杀您,詹岱有令,将您送往九江,交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处置。”

  “哦?哈哈哈,也好,老夫死前,还能当面唾骂一番洪贼,快哉!”

  金声从容大笑,丝毫不惧死亡。

  江一却是面色决绝,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恩师,我不走。”

  “一,你家中还有老母与弟,没了你,他们可怎么办?听为师的,回去吧,隐居乡梓,做个平常人吧。”

  江一无言以对,跪在了金声面前,朝着金声重重一拜。

  黄澍待其起身,便亲自送其离开关城。

  回来时,黄澍顺便寻来了马车,准备连夜送金声前往九江洪承畴处。

  关城外,黄澍派了一队亲兵心腹随行押送。

  城门处,看着马车在山道中渐行渐远,黄澍忽然大喊道:“金兄,你名垂青史,我遗臭万年,一路走好!”

  马车中,金声没有回应,独自坐在漆黑的车厢里,老泪纵横。

  直到马车彻底消失在视线中,黄澍才心神恍惚的返回关城内。

  心腹家丁笑呵呵迎面跑来,见黄澍兴致低落,道:“家主,哥几个在扬溪镇搜刮......不对,是缴获了不少银子。”

  “足足有三百两,这扬溪镇还真富庶。”

  “大户不少,哦对了,还给您弄了两个女人,一个大家闺秀,一个家碧玉,都给您安排好了!”

  黄澍眼睛一斜,狠狠瞪了那家丁一眼,道:“什么叫弄?是请,记住了吗?以后要请!粗鄙!”

  “嘿嘿嘿,记住了记住了,下次一定。”

  “把银子都藏起来,不要让鞑子看见。”

  黄澍声吩咐一番,那家丁对此早已经轻车熟路,自己早就藏在了隐秘之处,保准安全。

  十分满意的黄澍背起了手,哼着曲,在那家丁的引领下,来到了一处大帐前。

  帐中红烛落泪,映照佳人身姿。

  听闻啼哭三两声,只道是乱人心神。

  良宵难负,管他大义深恩,流水已断,高山塌崩,十年历尽死生,自此涯陌路,道不相同,我是黄澍,你是金声。

  什么名节鸿鹄志,难比功名银钱真。

  黄澍帐前稍定心绪,便觉胯下一热,毅然入内,强行沉醉在这温柔乡郑

  ......

  西行的山道上,押送金声的马车正在前行,路过绩溪,詹岱又遣精骑三百,护送金声。

  乌啼圆月,露湿车帘,道路边绿竹茂密,溪水潺潺。

  忽然,马蹄声自后响起,清兵纷纷戒备。

  金声掀起帘子,伸头张望,只见一人一马,正疾驰追来。

  很快,清兵便拦住了那人,一番交谈后,那人策马来到了车边。

  金声这才看清,正是自己的门生江一,心中无奈,欲言又止。

  “先生,学生已经拜别老母,托付弟,后顾无忧也。”

  “你呀你,怎如此固执,此去,万无生机,你这是何苦!”

  “先生起兵之时,不是过杀虏者昌,降虏者亡吗?”

  “嘿,你怎不知变通!留得有用身,方能再图后事。”

  “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士当立品,再成文章,我愿效这挺拔苍竹,虽死留节!”

  “好,我金声此生错看了知己,却收对了学生,无憾矣。”

  “先生,这是家母亲手织的毯子,您披上吧,夜里凉。”

  “诶,好!”

  “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此番理应尽忠尽孝,与师父同校”

  “有母如此,汝当为人杰。”

  江一欣然一笑,便默默陪着自己的恩师,一同前往九江赴死。

  周遭清兵为师徒二人节气所感,一路并未为难。

  这是江一自入金声门下以来,第一次违逆恩师的吩咐,也是最后一次。

  “眉结白霜戎衣寒,月照溪路松竹满。”

  “繁露尽是心头血,洒入江一山丹。”

  车厢中,传来了金声悠悠吟诵出的诗句。

  江一会心一笑,恩师将他的名字嵌入诗句,这是在安慰他不要害怕死亡。

  想了想,江一便吟诗以和。

  “十年提携君子剑,今朝走马战黄泉。”

  “赤胆忠心呼逆鬼,金声玉振森罗殿!”

  今日一章六千字!直接写过了,懒得分两章了

  感谢书友的月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